鑫网量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汇率 > 正文

汇率

你知道的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

访客2024-04-01汇率14

你知道的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皇帝就是最好的职业。

如果在家里呆着,有人来请去做皇帝,恐怕是最厉害的捡漏吧。

莫名其妙做了皇帝的人还不少,就说一下汉灵帝吧。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01

解渎亭侯

秦、汉、魏、晋时期,都是以二十等爵封赏有功之人。

最高等级是彻侯,后来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称为通侯,后又改为列侯。

《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其意思就是,在列侯中食禄于县、乡、亭者,就称为县侯、乡侯、亭侯。

比如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

列侯跟其他爵位的俸禄一样,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主要是粟米,可以兑换布匹。

有时候皇帝也发一些钱币、黄金之类的,但数量很少,不属于正常的俸禄。

一般是以年为单位发放,称为年俸。

列侯食俸一千石,按照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一石大约是30.75公斤。

也就是汉灵帝刘宏没做皇帝之前,继承其父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每年三万公斤粟米的工资。

今天物价来看,也就是几十万的工资,不算啥,三五口之家也就是个小康,要在一线城市生活还很紧张。

但在汉代,却不得了。

二十等爵第一等是公士,年俸50石,杀一个敌军军官才可以获得。

相比之下,作为解渎亭侯的刘宏,小日子还很过得去,悠哉悠哉,阔阔的小地主。

02

祖上曾阔过

太远的刘邦就不说啦,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吧。

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传位给四子刘庄,是为汉明帝。

刘庄传位给五子刘炟,是为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汉灵帝刘宏的高祖。。

东汉以小皇帝居多,从章帝就开始啦。

章帝(公元57--88年),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一共生了八个儿子:

依次是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淑、刘万岁。

先立三子刘庆,后立四子刘肇为太子,刘肇十岁继位,是为汉和帝,在位十七年,终年二十七岁。

章帝六子刘开(?--148年),永安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以乐成、渤海、涿郡三郡为国。

刘开的儿子很多,记载下来的有:刘政、刘翼、刘得和刘淑四个。

刘政继承了河间王的爵位。

刘翼为平原王,是汉桓帝的父亲。

刘得为安平王。

刘淑只得到了解渎亭侯的封爵。

刘淑去世后,其子刘苌继承了解渎亭侯的爵位。

刘苌早逝,其子刘宏继承了其解渎亭侯的爵位。

说起来,刘宏祖上也很阔,其高祖刘炟也曾是第一大老板,但到了他这个玄孙时,就只是个解渎亭侯啦。

对平民百姓来说,找这么个工作还很不容易。

但对姓刘的来说,这也就是打酱油的差事啦。

03

登基为帝

为了恩泽共沾,普惠刘氏,章帝之后,大多都是小皇帝,而且都不喜欢干得太长。

章帝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

仅仅过了八十年的时间,先后就有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祐、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等七位帝王登上皇位。

最小的殇帝刘隆不满百日登基,在位二百二十天。

在位时间最久的就是汉桓帝刘志啦,在位二十一年。

汉桓帝刘志(132--168年),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刘翼去世,刘志袭爵为侯。

永嘉元年(145年),年幼的汉冲帝去世,无子。

外戚权臣梁冀拥立渤海王刘鸿之子刘缵(138年-146年)为帝,是为汉质帝,东汉第九位皇帝,时年八岁。

刘缵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此跋扈将军也”。

由此引起梁冀的忌恨,就把刘缵毒死啦。

本初元年(146年),刘志就捡了个大漏,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继位,是为汉桓帝,成为东汉第十位帝王,时年十五岁。

汉桓帝毕竟年龄大了点,心眼多一些。

此时,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大小事也不用桓帝操心。

汉桓帝就一门心思贪玩,但也不知道他忙活了些啥。仅宫女就多达五六千人,在位二十一年也没生个儿子出来。

168年1月25日,汉桓帝恋恋不舍的抛下后宫一大群女人,自己一个人走啦,享年三十六岁。

汉桓帝刘志驾崩后,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就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挑来挑去就把刘宏选为了皇位继承人。

天上又一次掉馅饼,啪叽一下,这次砸在了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的头上。

窦妙派遣侍御史刘儵守和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洛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成为了东汉第十一位帝王。

刘宏不仅捡了个大漏,坐上了皇帝,而且捡了桓帝后宫几千个女人,自然是十分开心,也就玩得不亦乐乎!

玩着玩着,也就把东汉彻底玩完啦。

尽管是捡来的东西,理应也得珍惜才是哦。

自己不珍惜,可惦记的人却不少。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还得连累大家背黑锅,这个有失公允啊。

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我国运动员李坚柔参加决赛,滑了没几圈,其它三个高手都甩倒,李坚柔一个人在前面远远地滑完,拿金牌。成绩比训练还差。教练李琰笑出眼泪!好久止不住![捂脸]

捡漏就是捡便宜。民间传说中,这世上最大的便宜,被一个叫王华的人捡到了。

故事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渔民王彩夫妇在长江上打鱼时,意外的从江水中捞起一个弃婴。

王彩夫妇年迈无子,把这个捡来的孩子视如己出,取名王华字启太。

王华五岁时,王彩夫妇双双过世,家里的渔船也被地痞郑彬强占。无依无靠的王华靠左邻右里的周济,才长大成人。

王华十八岁时,新科状元杨继风趋炎附势,打算把女儿杨秀英嫁给奸臣刘文晋的傻儿子,杨秀英死活不肯,杨继风一怒之下,把女儿赶出家门,并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

杨秀英和王华恩爱有加,夫唱妇随,靠打鱼为生,几年后又生下粱儿、柱儿二个儿子,皆聪明懂事。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也逍遥快活。

一天上午,王华在街上卖鱼,听到一阵阵哄笑声,原来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须发皆白,穿的破烂不堪,口中却大声吆喝道:卖爹喽,卖爹喽,谁把我买回去当亲爹养,我包他后半辈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周围的人都把这老头当疯子,甚至还有人用烂菜叶子向他身上丢。

王华自幼养父母双亡,十分羡慕那些家中有长辈人家可以尽孝,便在周围人的嘲笑声中,把老头儿买回家中当亲爹供养。杨秀英向来对丈夫百依百顺,对王华买来的这个爹也是孝敬有加。

没想到这个穷酸的老头儿又馋又懒,整天什么活都不干,每天只是变着法的让王华夫妇给他做好吃的。

王华的小日子架不住老头儿这么折腾,没过多久就把家产变卖一空,王华不愿落下不孝的名声,为了保证老头儿吃好喝好,王华夫妇只能让两个儿子辍学,送一个到有钱人家做奴仆。

两个孩子也很懂事,争着去给人家当牛做马赚钱养爷爷。

就当王华一家争执不休之际,那个老头儿走出来,给了王华夫妇一大笔银子和一张金腰牌,并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拿着这块腰牌去京城,就一定能当大官。然后老头儿就神秘的消失了。

王华供养老人只是想尽孝道,根本没有做官的打算,接下来几个月,王华夫妇都在寻找失踪的老头儿。

直到有一天,有两个官差来到王华家,声称当朝的八王爷赵德芳要见王华的两个儿子。

王华夫妇无奈,只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京城,意外的受到包拯、寇准、杨家将等一众大臣的迎接。

王华被迎进八王爷的府邸,见过了赵德芳,才惊喜的发现,原来八王爷就是自己那日在街头买来的爹。

再后来王华见到了八王赵德芳的王妃狄氏,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八王爷的亲生儿子。

三十多年,八王爷赵德芳和妻子巡视江南,归途中狄王妃生下一个西瓜胎(肉卵),有术士说这怪胎是妖孽,八王便把孩子抛入长江中。

回到京城后,才有包拯对八王说,狄王妃生下的儿子有龙鳞护体,是大贵之相,赵德芳这才后悔不已。

再后来宋仁宗没有子嗣,需要赵德芳儿子继承皇位。可八王爷也只有一个嫡生儿子,还被他丢在长江里了。

幸好包拯昼断阳,夜断阴,在阴曹地府见过王彩夫妇,才知道王华竟然就是赵德芳当年抛弃的儿子。

为了近距离观察王华的为人品性,赵德芳来到江南街头卖身给别人当爹,也幸亏王华宅心仁厚,捡了一个大漏,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

曾经死守衡阳的方先觉第10军,虽然最终全军覆灭,但是骨干军官和一些士兵还是从战俘营逃了回来,以此为基础后来在四川重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番号改为“整编第3师”,师长是顾祝同的外甥赵锡田,结果在陇海路战役中又被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全歼。

第10军为什么整编后的番号是整3师呢?因为该军基干主力其实是历史悠久的国民革命军第3师(预10师是后面打出来的),李玉堂就是在该师副师长的位置上发迹的。如此有历史的部队当然还得重建,而参谋总长陈诚最善于借机壮大实力了,遂提议从土木系老本整编第11师中调出一个整编旅,以此为基干重建整3师,然后再以两个整编师联合作战。

就这样一顿操作猛如虎,整11师之整18旅调出重建整3师(旅长覃道善直接升师长),然后整11师和整3师共同组成“整编第十八军”。黄埔四期的胡琏以整编军长的身份同时兼整11师师长,由于整编军已经是小型兵团级单位,因此该部又称为“胡琏兵团”,是中原战场蒋军的重要机动力量,经过补充后兵力接近50000人,且装备精良。

胡琏兵团的战斗力蛮强的,1948年6月粟裕率部打响豫东战役的时候,整编第十八军奉命从河南上蔡北援,我中野三个主力纵队(第1、第2、第3纵队,不过刚转出大别山,比较虚弱)楞是没有截住它,只是拖延了它投入战场的时间。毕竟,这支部队的骨干军官,都是跟胡琏在抗战时期一起打出来的,互相比较熟悉,而胡琏作战又比较狡猾,着实不好对付。

豫东战役后蒋军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大型机动兵团,同时将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于是以整编第十八军为基干(所属部队恢复番号为第18军和第10军),又调入第14军、第85军同时加强第四快速纵队,新建第十二兵团。理论上来说,该兵团司令官肯定也应该继续以胡琏担任,唯一的缺点是他四期生的资历略显不足。

在决定第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上,有三个关键人物,首先是回国担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然后是“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另外一个则是“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何应钦和顾祝同分别是两大军政长官,而第十二兵团在作战序列上属“华中剿总”,白崇禧当然也有发言权,于是这三个人都“上折子”发表了意见。

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因为在大别山作战中,整11师仗着有陈诚做后台,经常不听白崇禧的招呼,尤其胡琏指挥作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白崇禧的命令如果与其想法不同,则一概当耳旁风。当然了,白崇禧也知道这是蒋军嫡系兵团 ,主官人选他肯定做不了主,所以也没有提名,但是中心思想就一个:反正胡琏不行,烦他。

何应钦那是陈诚的老对头了,当然也想趁机落井下石整整老冤家,于是破天荒地支持白崇禧的意见,台面上理由就是四期生资历不足,这毕竟是下辖四个军的庞大兵团,第10军覃道善是四期生、第14军熊授春是三期生、黔军出身的第85军吴绍周资格也比胡琏要老。刚好原来土木系的重将罗广文(当过18军军长)见陈诚失势,改投何应钦的门路,于是被“国防部长”正式提名。

顾祝同那是何应钦的小弟,虽然没有公开反对胡琏,基本也是附议何应钦的意见。然而这三人都低估了老蒋对陈诚的信任程度,尽管陈诚因为东北大败住进了上海的医院,同时也辞去了本兼各职,但他依然是军中头号嫡系。在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上,老蒋仍然重视陈诚的态度,遂遣“代理参谋总长”林蔚亲赴上海,当面征求陈诚的意见。

陈诚见胡琏已无翻盘可能,也不想“叛徒”罗广文上位,遂抛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替代人选:抗战初期的第18军军长、现任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埔一期生黄维,林蔚回报后,老蒋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提名并迅速约谈黄维,让何应钦、顾祝同和白崇禧等人猝不及防。就这样,抗战胜利后一直没有带兵作战的黄维(再之前是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突然间拣了个大漏。

从后来淮海战役的进程来看,自华中增援的第十二兵团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并且在战场上的几大兵团中,也应该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能够意外担任该兵团司令官,说黄维这个漏拣的厉害一点也不夸张。至于网传黄维还不太情愿云云,其实并不靠谱,没有哪个将军不愿意统领这样一支精锐兵团,黄维有所顾虑和退缩,是因为到任后发现各军、师主官不那么欢迎他。

虽然在人事斗争中陈诚最终胜出,然而这个提名却是灾难性的,素有“书呆子”之称的黄维尽管拣漏成功,但是其用兵的狡诈性远远不如胡琏,刚刚接近徐蚌战场就被中原野战军诓进了包围圈,困守双堆集一直到全军覆灭,根本没有起到“机动”兵团的作用。而该兵团又是老蒋和陈诚的心头肉,到战役后期为了解救黄维,又搭进了几乎可以逃出战场的杜聿明集团。

福兮祸所依,凭白无故拣个大漏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果然吧,黄司令官上任四个月就兵败被俘,人也去了功德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