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用如果脱离跟美元挂钩的体系,改用国债信用支撑,会出现什么情况
货币信用如果脱离跟美元挂钩的体系,改用国债信用支撑,会出现什么情况
感谢邀请,以下言论仅为个人观点,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应该说,外汇占款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进一步增长就是表明企业居民将贸易创下的外汇有效的汇集到银行中,再将这一部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的过程。其一,代表了企业由于进行进出口而创造的价值,二来则是居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体现。
事实上,我们看到由于汇改之后我国货币的单边持续升值,热钱持续流入,而这部分流动性以会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出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以往中,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来进行货币信用发行。而反观我国目前的货币发行体系,是以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来进行货币发放的。那么,过去的旧体系也随着这种新兴的发放体系而宣告结束。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央行对于市场投放货币主要集中在短期的操作工具。譬如,MLF操作等等。这种货币发放的行为仅仅用于短期的货币调节。而短期操作只是针对商业银行间短期货币供应紧缺。而近期的降准则主要集中在对于货币的长期影响。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这一部分的流动性,在未来是要进行收回的。
而目前来看,这种短期操作是在不更改货币所有权的情况下执行的。譬如MLF操作,在到期时,会有流动性置换操作。就像这次降准的1.5万亿,实际流向市场中的仅为8000亿左右。所以,应该说这种方式的发放货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而进行的。那么,这也直接或者间接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杠杆率。
同时,商业银行若想实现盈利的目标,必然会通过信贷过程增加其收益的有效性。那么,这必然带来了社会整体的杠杆率攀升。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持续借由央行对其进行流动性补充。在增加自身杠杆率的情况下,对社会,企业,以及居民进一步增加杠杆。说白了,商业银行在央行那里获得的流动性需要加利息返还,而这一部分利息又会被增加到社会整体中。反过来,商业银行不停的需要流动资金,不停的从央行借款,发放到社会实体中去。这便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从而推高了整体社会的通货膨胀率。
虽然,目前的货币发放在更改了对于美元信用锚定的外汇结算功能,但是无形中却使得整体社会杠杆率攀升。出现通胀则必然带来货币相应的贬值。
最近看到有人撰文建义改变国债发行内涵,深感忧虑。
大家知道,目前的人民币印刷基本上锚定美元(实际大于50%)。这也是我们始终重视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人民币锚定国债发行,在我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都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变成无锚印钞,而无锚印钞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年长者还应该记得1948年民国政府的车钞提米吧!最近的委国政权更迭其主要原因就是恶性通胀。
现在没有一个锚比美元更好了,其实选择美元也是不得已。货币发行量参考马克思政治经济中的方式。信用靠国家背书,看看地产,似乎能明白一些。一把手不断的更换,历史的长河里,对信用的理解深度又有不同,必然导致泛滥或者紧缩。开放的世界,还需要更大胆的接受一些东西,才能冲破一些东西。货币是根基,战争跟货币有些联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