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沪深股市,5月21日股市发生了什么
本篇文章给各位分享5月21日沪深股市,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录:
1992年5月21日的事!!!!!!
1992年5月21日 上海股票交易市场股价全部放开
证监会发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公告,所以引发了井喷。
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建设
中国股市从10年前的100点起步,到2000年7月19日,实现了2000年2000点的历史性跨越,股市价格的涨幅名列全球之首。2000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8 2%,再次名列世界经济增长前列。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972 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增收997 18亿元,是1993年税制改革以来增收最多、增幅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其中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增长突出,增收额320亿元,约占总增收额的32.1%。而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267.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 7%,增收159 65亿元。这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促进了股市的繁荣。而证券市场的繁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凸现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1 从“老八股”的成长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在上海悄然萌芽。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始交易,12月29日并正式开业,挂牌交易的仅有8支股票,人称“老八股”,而深市只有6家上市公司挂牌。沪市8家公司的股本规模小得可怜,也不具有行业和产业的代表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微弱,有的干脆就是“街道企业”,或是名不见经传的“试点”公司。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我国证券市场是在一片“姓资姓社”的争好肢论中磕磕碰碰地成长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我国证券市场才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初创阶段。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股价波动限制的取消,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如果说1992年5月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属于试验阶段的“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其后的飞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引起国人的重视。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股市的健康发展不仅对国有企业筹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源配置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
截止到1999年底,当年沪市的8家公司总股本已达592950 16万股唯袜胡,是上市之初的16 69倍。在规模扩张的同时,8家公司借助证券市场的筹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获得了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变化,在“老八股”成长变化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 从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历程看1992年以前,以试点方式运作的中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运作要求也只能是一种试点探索。虽然有从境外成熟市场引进吸收的一部分规范制度,但沪深两市14家大部分是由集体、联营、行政性企业改制过来的上市公司,其行为规范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自身的认知和自律。
1992年起,随着上市公司的批量上市,上市公指拦司与证券市场间的纽带关系趋向紧密,加之运作要求更高的B股公司的诞生,上市公司已初步意识到“股东老板”的权益所在。5月间,《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颁布,为招股改制后股份制企业的运作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93年5月,《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出台;6月,第一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发布。
与此相应,以各地“证管办”建立为标志的监管体系初具雏形。从1996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建设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期间,在“法制、监管、自律、规范”八字方针的指引下,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股东大会制度、公司检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改制辅导制度、市场禁入制度及中介组织行为规范等相继建成并得到完备。证券交易所初步完善了对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体系,管理层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司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规范年”和“风险防范年”的教育,推崇基本面业绩成为市场投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达6年的不断修订,1999年7月,《证券法》终于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是证券市场10年发展的里程碑。我国股市由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良性发展轨道。2000年7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旨在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支持其通过重组提高资产质量的新政策,使重大资产重组有章可循;8月,又发布《法人配售发行方式指引》,给法人配售新股定规立矩。我国的上市公司目前正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与创新。
3 从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的内部机制变化上看中国的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自身规范发展道路上执着地向前走。2000年7月6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超越千家。我国证券市场站在了新的高度,具备了向更远目标迈进的基础。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将载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册。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时的14家,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家,跃居世界前十名,上市股票1086支,开户投资者超过5000万户。网上交易量已占交易总量的1%。目前,在全国84家证券公司中,已有10家证券公司的资金超过15亿元。沪深股票市值增加为4万多亿元,日成交量最高达900多亿元。2000年上半年,沪深两市A股成交总金额就突破了34700亿元,这比1999年全年的成交额还多一成。除台湾省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能见到挺进沪深的上市公司的身影。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自1993年以来,我国先后4次下达发行额度,1993年50亿元,1995年55亿元,1996年150亿元,1997年300亿元。直到2000年取消额度限制,仅上半年就发行新股66只,筹资823亿元。10年间,千家上市公司累计筹资近4000亿元,极大缓解了企业资本金不足的矛盾,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开发了新的产品,增强了发展后劲,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新旧体制交汇碰撞,传统国企“凤凰涅�”。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股份公司的这种管理架构很好地解决了过去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弊病。上市公司责权明晰,管理科学;来自广大投资者、各类中介机构、社会舆论、交易所和证监会等层面组成的监督机制,也促使上市公司信息透明,运作规范,决策风险降低。尤其是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3年达到10%(现改为年均6%)以上,才可获准配股筹资的激励机制,促使上市公司奋力向前,投资者择良木而栖,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和朝阳产业集中,催生了一批行业巨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资产重组大戏连台。上市公司挟机制、资金之优势,采起资产剥离、资产置换、收购兼并、资本运营等新形式,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追逐高科技股,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理念。总之,我国证券市场用1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总的看,我国证券业呈现出的是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趋势。
4 从证券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力来看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正进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期,证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以来,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发展、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举措,更使市场呈现出了新面貌。首先,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出现重要转折。
从整个经济运行看,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都需要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证券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任务。我国证券市场正展现一个全新的发展图景。从具体指标上看,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从1993年的10 2%上升到目前的51%,国内市场总市值相当于GDP一半左右。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在不断上升。其次,证券市场主体正发生质的变化。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允许保险资金、“三类企业”入市等政策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1997年末,两地市场机构投资者开户数仅占开户总数的0 3%,到200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4 5%。同时,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市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政府大力鼓励企业从事高科技的背景下,大量的上市公司涉足高科技产业,有些甚至完全改变主营业务。
第三,以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为基础的政策创新全面展开。更为重要的是,在证券市场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出现重要转变。以新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上新的主导力量。在它们的带动下,投资者从纯粹的投机转为以成长性为核心的中长期投资,这一转变为推进市场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专业的市场研究,使得证券投资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面对加入WTO的压力,国内投资者开始转变思路,从局部到放眼全局,研究新对策。
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全面转型期已经到来。在这个转型期内,在政策态度上表现为坚决支持股市发展;在管理思路上,将更多依靠市场管理市场;在发展环境上,表现为坚持发展不断开放;在投资者结构上,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培育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群体;在证券市场的地位上,表现为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并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股票市场尚未成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股票市场处于一种被分割的状态。目前我国上市的股份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内部职工股、外资股(B股)等五种股权,只有占总股本30%左右的社会公众股和B股可以上市流通,70%左右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没有上市交易,股市变成了单纯筹资的工具;我国的股票又分为A股、B股以及在海外发行上市的H股、N股等,不同类型的股票在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市场上流通。一个公司可以同时有A股、B股或H股,但一个公司不能同时将全部募集股份在一个市场上上市。
另外,一个公司不能同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造成市场之间具有有很强的排斥性。
第二,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规模不大。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股市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差,亏损家数不断增多,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股收益不断降低,审计报告中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也不断增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恶化并非由发行股票和上市本身造成,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股份制改造没有真正从产权关系、责权利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进行改造,这跟上市公司基本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关。
第三,中国证券市场非理性,不成熟,投机气氛浓。股票ST、PT等本来是警告信号,然而这些股票价格却节节攀升,这说明市场惩罚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作用不是很大。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比例仍然很小、发行机制不合理、股息红利不按规矩分配等助长股市的投机行为。
第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难如人意。如迟来的公告,含糊其辞的内容,自相矛盾的事情接二连三,甚至把内容大相径庭的草稿当成定期报告正文发了出来。规定“至少应披露以下内容”的多个“至少”是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底线,但仍有一些公司远离这个最低要求。
第五,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交响乐章中,人们也不时听到一些极不和谐的音符,面对一些“掺水产品”,中小投资者投资利益得不到保障。此外,政府行为与市场相对立。在对违法违规券商及上市公司的处理过程中,各种政府行为层出不穷,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集团保护主义盛行。政府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政府既是市场的监管者,又是市场的经营者。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政府控制董事会,干涉公司经营、给予差别性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规则,但同时政府又必须保障市场规则的实行。另一方面政府缺乏对其法人代理的有效监控机制,当代理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冲突时,代理人往往倾向自身,损害政府及其他投东的利益,而且可以长期不露,直至无法收拾。
第六,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害。维护投资者权益离不开管理层的大力监管,离不开公司的自律,也离不开投资者股东意识的自觉提高。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虽然大大减少,但透支买卖,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客户股票违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除。大股东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把上市公司“掏空”;这种状况持续下其后果不堪设想。受害最深的除了上市公司之外就是广大中小股东。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据英国《经济学家》刊载,截至2000年底,主要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已由1990年的8920家上升为26314家,市价总值达3 0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股市的8 5%。中国内地市场的上市公司数在印度和埃及之后,名列第三,其股价指数上涨了近50%。但是,要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大好形势得到持续发展,还必须制定相应对策,使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培养我国高级证券从业人才。有关各方应始终把握住发展这一主题,有关举措都要有利于发展,一定要避免和防止出现因追求短期行为或局部利益而导致证券市场发展方向受到歪曲。应坚决取消“特殊待遇”,为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平等的融资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同时,应在证券行业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监管队伍素质,推动证券市场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培养和造就“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证券监管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引进和培养,根据“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工作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证券监管干部队伍。
据统计,目前,我国证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约有70%从事承销、经纪、自营和研究开发业务,35%左右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四个地区。我国证券从业人员总体特点是从业人员年轻,学历整齐,但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员数量较少,从业时间短,人才结构有待调整。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5%,其中8 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学历人员大多集中在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中,主要从事投资银行、经纪、自营和研究开发等业务;而在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较少,有的公司甚至没有。业务人员中40岁以上的占7%左右,30~40之间的占35%,3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占58%左右。在从业人员的结构方面,经纪业务人员占60%,从事承销、自营、研究开发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5%、2%、5%,从事国际业务的人数更少,不到1%。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11%左右,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占1 13%,中层管理人员占11 6%,营业部经理占5 9%。管理人员中7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6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0岁以下的占71%,从业5年以上的占63%。因此,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加强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设立证券从业人员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培训证券高中级管理干部及高中级专业人员。
第二,强化和完善证券监管机制。一是要树立中国证监会在证券市场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对证券监管的惟一性,改革证券监管机关的工作方法,提高证券监管效率;二是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政府应与证券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市场,有其运作的基本规律,它不会认同反规律的政府行为;三是严格执行《证券法》中规定的各类券商成立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逐步建立起国际通行的动态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本,券商是不畏惧市场惩罚的;四是应对现有券商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条件成熟时上市,使其接受资本市场的约束与监督,以利于市场惩罚机制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五是完善政府法人代理机制。
一方面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利制衡;另一方面建立代理人选择、行为管理、考评等一系列制度;六是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中介机构监督程度取决于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规范性;七是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机构投资者具有监督公司的人才和实力,但当其数量很少时,由于其具有较散户更强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因此相互之间竞争少,联合对抗散户多。只有当市场投资主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并开展有序竞争时,对上市公司监督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八是要建立健全证券公司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要理顺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关系,既要开辟证券公司正常的融资渠道,又要加强对证券公司融入资金作用的管理;九是逐步消除证券业的过度竞争问题,调整证券公司设置的地方性色彩,培育和支持全国性的证券公司,以适应中国加入WTO的国际竞争要求。
此外,对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应制定具有国外投资银行专业水准的业务操作程序与工作规范要求。加强对证券公司违规性风险的管理,包括对利用内幕消息进行股票自营活动的监管、对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透支活动的监管、对证券公司以代客理财形式变相融资活动的监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虚假陈述、恶意进行题材配合炒作股票交易的监管等。只有对违规行为的严厉处罚,才能逐步消除各种违规性风险。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要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就必须实施“公开、公开、再公开”,最大限度地杜绝“黑箱操作”。对某家公司的上市申请,把投票的具体情况和每位委员的意见发表出来,让投资人对即将发行上市的公司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全面的了解。证券业界需要的是证券分析师,可我国的证券分析师总让人想起股评人士。在这方面可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企业业绩评估体系,用动态市盈率衡量。建立上市公司和行业风险指数,按期公布。这一体系可向投资人揭示风险,考察各咨询机构的研究实力。应扩编咨询人员队伍,将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与社会上的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甚至是高教自考并轨,去掉一切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增加咨询人员队伍的新鲜血液,净化咨询队伍,形成竞争,使证券咨询人员努力工作,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贡献给投资人。要严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建立对大股东的制衡机制。权力没有了制衡,就肯定会产生腐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行为”也存在这个问题。要想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就必须建立大股东制衡机制。现今有些上市公司的高层,仍然只是大股东掌权,而大多数持股人却无缘过问公司的管理。如果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一下改造,让一些普通投资者———“小股民”———进入管理层,上市公司恐怕会净化许多。可建立和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引进来自西方成熟市场的正式名词———“独立董事”。何谓独立董事?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独立董事必须与执行董事、管理层以及任职公司都没有任何业务或其它重要的关系;与执行董事不同,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非但如此,他还可以监督公司管理层,从而制约控股股东在董事会内“独断专行”,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对公司和普通中小投资者不利的行为。
据说,目前各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29%,而在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就达到9人,执行董事只有2人。目前支撑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是几千万中小投资者。假如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屡屡受损而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假如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投资者就会失去投资信心和热情。对中国证券市场而言,信心比资金更重要,有信心就有资金。投资者的信心是证券市场稳定的基本保证。只有能够真正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市场,才能给投资者以安全感和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保障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可以这么说,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得越好,它的市场效率就越高,市场发展也就越健康。
因此,除了继续加强监管部门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外,应当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即投资者权益保障机构。它集中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在权益受损时能投诉有门,及时获得法律援助,能够对种种违反法定义务的侵权行为提起民事诉讼,督促、监督上市公司和券商切实履行勤勉义务和受托人诚信义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广大中小投资者是市场的弱者,对他们的保护说到底是法律的保护。我国现行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和《民法通则》中的少数条款。而且,这些条款的规定不是过于原则,就是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起到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一些证券市场发展成熟的国家学习,他们不但有专门的《证券投资人保护法》,而且规定明确,易于操作。因此,我们在强调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时候,除了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的范围内加大执法力度外,更应加强和完善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立法。
第四,进一步提高市场规范化程度,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措施是,按市场化原则管理证券业,提高市场透明度。按照《证券法》要求,积极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同时要加强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制,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功能,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紧制定《证券法》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着手制定《基金法》、《期货法》,建立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加快证券发行、上市与交易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在股票发行方面,研究加强交易所一线审核责任,简化上市程序和手续;在上市交易制度方面,研究增加交易时间的可行性,建立高效、公正、均衡的证券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效率。
应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坚决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管理市场,市场能够决定的事就让市场做出选择;如果存在障碍,就应设法清除,积极培育市场,为市场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还应改革带有较重计划经济色彩的股票发行制度。发行核准制替代行政审批制,成立独立决策的专家发行审核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已不再对发行数量、价格进行调控,行政干预让位于市场选择。还有,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扩大上网发行和法人配售相结合的适用范围,证券投资基金按市场方式参与申购而不再享受单独优惠,要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自身的问题。还应大力发展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以此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引导理性投资,强化市场机制。要积极推出开放式基金,在基金设立、发行上要由审批制过渡到注册制,保险机构、社保机构可参与发起设立基金,支持基金管理公司与国外专业机构合作。同时,应建立二板市场,按国际惯例运作和管理,把它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转配股上市流通的问题上,一定要保证股市平稳、健康发展。还要完善证券市场结构,推进金融创新,形成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逐步开放保值性产品市场,并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通过引入外部竞争和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国内证券业各类结构及市场组织的发展、壮大和规范化。鼓励境外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试行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研究向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有限度地开放国内股票市场。加强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切实防范技术风险,保障系统安全,提高系统效率。简言之,要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加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监管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加速培育机构投资者,尽快实现我国证券业制度环境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金融品种创新,尽快推出指数期货与期权等金融新品种,为我国券商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多的交易品种与避险工具;尝试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培育我国自己的金融界“巨无霸”,允许券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鼓励一部分有实力的券商走出国门,在国际证券市场上经受锻炼,壮大自己。
1992年跌宕的股市躁动的人心
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沪深两地出现了一种新鲜事物--“新股认购抽签表”,通过购买抽签表有10%的比例获得申购新股的权利。当时一级市场申购的新股在二级市场会有成倍的增值。于是 历史 性事件8.10风波拉开序幕。
骄阳似火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涨跌停板限制引发股市暴涨;沪市仅有的15只股票,一日上涨了105%,越来越多的人嗅到了暴富的契机。1992年8月9日,被发财梦诱得如饥似渴的中国股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深圳股民盼望已久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
各售票门前提前三天就有人排队,据说有人衡穗以每天50元的报酬,从新疆雇佣1500人赶来排队;一个包裹被打开后,发现里面是2800张身份证。
9日早上已有100万人长龙队伍;购表者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工农商学私共120万人。上千万张、成捆的身份证,特快邮递至深圳,深圳银行存、汇款就有30亿。排队者不分男女老少,前心贴后背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长达10小时。尽管下午4时下了倾盆大雨,但人们“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阴雨晦冥
8月9日上午8时,遍布深圳市城乡的300个网点开始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有的网点到早上9点就宣布,所有的抽签表已经售罄。“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其中有诈!500万张抽签表每分钟卖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个多钟头就卖完了吧?”三天三夜的发财梦像气球一样被戳破了。当时有很强烈的受骗的感觉,队伍里骂声连连。
8月10日下午,在收音机里听到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原定于8月10日下午6时的截止收表时间,推迟到11日11点。他觉得排队者的推测得到印证,大家推测有一些抽签表被截留,然后高价出售。而推迟收表截止时间是为了给那些舞弊者创造条件,以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高价销售截留的认购表。
当晚,几千股民打着“坚决反对作弊”、“我们要公平,我们要股票”的横幅,沿着深南中路向市政府方向游行,也在人群里,不由自主地喊着。
数万人围在市政府周围,并阻塞了深南中路,造成交通中断。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少数人开始使用暴力,烧砸 汽车 、砸摩托、攻击执勤干警,维持秩序的武警也被打伤。有关部门不得不动用催泪弹和水炮驱散人群。(激旁这一幕是不是和当今的某某国很相似[奸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秩序与新生
8月10日晚11时,市政府宣布五项通告,决定再增发500万张认购表以缓解购买压力。
深圳警方拘捕了12名“闹事分子”。
“8·10”风波后,股市曾一度受重创,上证综合指数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清查股票舞弊者:内部截留咐铅卜私买的抽签表达105399张,涉及金融系统干部、职工4180人。
1992年10月底,也就是“810事件”发生两个月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最后用一位退休老人的话做总结:
“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 搞一两年 对了 放开”
“错了 纠正 关了就是了”
利率调整历史
1.历年基准利率多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也同步下调。
2011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
25个百分点,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也同步上调。2011年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011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告碧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1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
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10年10月19日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
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
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
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2008年11月27日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
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2008年10月29日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 87%下调至3。
60%,下调0。27个袜模举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
93%下调至6。66%,下调0。
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8年10月8日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 27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
5个百分点。2008年9月15日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
27个百分点;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码团
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
18个百分点。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
27个百分点。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
27%。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
27%,提高到5。85%。
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
27%。1993年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
18%上调到10。98%。
1993年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
82%。
2.1979年来我国利率几次重大调整(急用)
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 发布时间:2000年10月11日 我国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以下均同,简称存款利率)自1949年8 月10日至1999年6月10 日,共有33次变动,其间有升有降。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 *** 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 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 3个 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1949年8月10日至1950年4月9日期间,国家百废待兴,储蓄存款利率曾高达 252%(一年期定期 存款利率,下同),而后,存款利率则开始逐渐下调。
1950 年4月10日至1950年10月20日,利率有过三次调整 ,自152%调至86.4%,并再调到34.8%。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内生 产压力骤然增大。
为了有效动员社会资金,1951年3月26日、7月21日,利率又回调至 45.6%、36%。这种调 整是将原来用于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货币转化为用于生产和流通的资金,这对于保障国家生产和建设在非常时期有益。
1951 年12月1日,缆氏碌鞯?1.2%,半年后,1952年5月21日,利率又调整至14.4%的相对低位,并在此后三 年多的时间里得以保持。这自然而然地为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纵观1949年8月10日至1955年9月30日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存款利率的设置依据了当 时的基本国情,既有效动员利用了当时社会闲散的货币资金,又充分妥当地考虑到了旧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并采取了 逐渐下调的方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自1955年10月1日起至1979年3月31日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总量减少(形象地说为 18元8角8分),存款利率的变动成为 *** 行为,因而利率基本上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再产生大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利率变动 少,利率水平相对低。
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利率处在较高水平有两个阶段,( 1)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利率为7.92%;(2)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 0日,利率为6.12%。
而1971年10月1日至1979 年3月31日,3.24%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 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计划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
如西安地区60年 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 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 5-6元钱, 均需2-3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三个月后,197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 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 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应当看到,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这一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
自197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 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计划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 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 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
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 ,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 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 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
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 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
在个人家庭理财中,若能及时理解 国家向投资者发出的信号,适时转变投资或消费方式,作为消费者可能获得较多收益。如现在市场物价很低,作为消费者可以 去市场采购所需的什物,而不必一味坚守“买涨不买跌”的理念。
同样,消费者可以投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或投资实业 经营产业。 评:很多人用1949年来的最低利率为基础,作出了贷款七八十万,还30年的决策,是一种冲动,以租养贷的投资,在超低利率下是正确的。
3.基准利率历次调整表单位是什么
[2]基准利率历次调整表单位:年利率%调整时间活期3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1990年4月15日2。
886。307。
7410。0810。
9811。8813。
681990年8月21日2。164。
326。488。
649。3610。
0811。521991年4月21日1。
803。245。
407。567。
928。289。
001993年5月15日2。164。
867。209。
189。9010。
8012。061993年7月11日3。
156。669。
0010。9811。
7012。2413。
861996年5月1日2。974。
867。209。
189。9010。
8012。061996年8月23日1。
983。335。
407。477。
928。289。
001997年10月23日1。712。
884。145。
675。946。
216。661998年3月25日1。
712。884。
145。225。
586。216。
661998年7月1日1。442。
793。964。
774。864。
955。221998年12月7日1。
442。793。
333。783。
964。144。
501999年6月10日0。991。
982。162。
252。 432。
702。882002年2月21日0。
721。711。
891。982。
252。522。
792004年10月29日0。721。
712。072。
252。703。
243。602006年8月19日0。
721。802。
252。523。
063。694。
142007年3月18日0。721。
982。432。
793。333。
964。412007年5月19日0。
722。072。
613。063。
694。414。
952007年7月21日0。812。
342。883。
333。964。
685。222007年8月22日0。
812。613。
153。604。
234。955。
492007年9月15日0。812。
883。423。
874。505。
225。762007年12月21日0。
723。333。
784。144。
685。405。
852008年10月9日0。723。
153。 513。
874。415。
135。582008年10月30日0。
722。883。
243。604。
414。775。
132008年11月27日0。361。
982。252。
523。063。
603。872008年12月23日0。
361。711。
982。 252。
793。333。
602010年10月20日0。361。
912。202。
503。253。
854。202010年12月25日0。
362。252。
52。753。
554。154。
552011年2月9日0。402。
602。803。
003。904。
505。002011年4月6日0。
502。853。
053。254。
154。755。
252011年7月7日0。503。
103。303。
504。405。
005。502012年6月8日0。
402。853。
053。254。
104。655。
102012年7月6日0。 352。
602。803。
003。754。
254。752014年11月22日[3]0。
352。352。
552。753。
354。004。
75。
4.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调利率
日期 调整内容 对股市影响 2007年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贷款上调0.18%。
5 月 21 日,沪深股指早盘双双跳空低开,沪指低开 128 点,深成指低开 407 点,后反弹上扬,沪指终盘上涨 169 点,涨幅 1.04% 。 2007年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3 月 19 日,沪深股指早盘双双跳空低开,随后在银行板块带动下强劲反攻,沪指收于 3014.44 点,涨幅 2.87% ;深成指收于 8237.28 点,涨幅 1.59% 。 2006年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上涨0.20%。 2006年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 2005年3月17日 提高住房贷款利率。
沪指当日下跌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使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
1993年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
1993年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5.央行降息涨息历史记录
查不到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关于5月21日沪深股市,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