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网量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汇率 > 正文

汇率

收支汇率弹性(汇率弹性缩小)

访客2024-07-07汇率28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其公式为:Em=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其公式为:E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主要探讨的是货币贬值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分析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动的关系。马歇尔-勒纳条件提出,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m)之和是否大于1。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该理论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探讨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进而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取决于供求弹性。

根据弹性分析法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会产生哪些影响?

当进口商品的弹性大,则本币贬值带来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需求降低。本国对于进口商品需求降低,引起支出的减少。当出口商品的弹性大,则本币贬值带来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而引起需求上升。本国对于出口商品数量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如果弹性小,那就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对于价格不敏感。那么收支不会有明显变化。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

贸易条件,即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受供求弹性影响,贬值可能恶化也可能改善,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具体情况。弹性分析法在考虑汇率影响时,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主要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弹性论在30年代的背景下产生,当时宏观经济学体系尚未完善。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表1-2 贬值对美元和人民币出口收入的影响从上表中看到,在第1 种情况下,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收入减少了375 美元。但是,以人民币衡量的出口收入却增加了7,000元。

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

弹性论 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吸收论认为调节国际收支逆差的途径是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 抑制总吸收,同时通过贬值等支出转换型政策抵消国内吸收减少的影响。

资本流动理论:资本流动理论认为,资本流动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借贷等。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调节机制理论:调节机制理论认为,国际收支的平衡取决于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作用。

对国际收支调整弹性论,吸收论和乘数论的解释: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都分析了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汇率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其变动不仅对贸易收支,而且对国内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三种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它们对货币贬值分析也有各有特色。

试比较国际收支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和货币论的异同

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用的观点。 (一)弹性论、吸收法与货币论 (1)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弹性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的背景下,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用的观点。

对国际收支调整弹性论,吸收论和乘数论的解释: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都分析了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汇率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其变动不仅对贸易收支,而且对国内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三种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它们对货币贬值分析也有各有特色。

货币论,又可译为货币分析法。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都强调商品市场流量均衡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而货币论则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第一,在货币论者看来,对于小国来说,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无法控制本国的货币供给,它只能改变货币供给国内外来源的结构,即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的比例。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进一步发挥了马歇尔的供求弹性局部均衡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卢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到国际收支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论。与此同时,亚历山大采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提出了国际收支吸收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