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第一支股票,在非洲投资的上市公司
本篇文章给各位分享非洲第一支股票,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录:
- 1、炒股能成为亿万富翁吗
- 2、三一重工股历史最高股价?600031三一重工股票价格情况?三一重工明天会涨停吗?
- 3、A股是什么,A股的发展历程
- 4、最牛“网红”袁隆平飙英文上热搜,他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 5、中国第一只股票是怎么产生的?
炒股能成为亿万富翁吗
能,世界财富榜排名第二的巴菲特就是,沃伦.巴菲特,1941年11岁桥拿的时候投资第一支股票,1947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财务和商务管理,1950年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理论大师门下,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时年21岁,1951年成立非约束性卜销巴菲特投资俱乐部,资金30万美元,年未就达50万美元。但具体操作是很敏弊搭风险的一件事。亿万都有一个传奇。并非常人所能达者。
三一重工股历史最高股价?600031三一重工股票价格情况?三一重工明天会涨停吗?
三一重工在专用设备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机构投资者都会投资这只股票,下面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支股票的实际价值,值不值得广大投资者去投资。在开始分析三一重工前,我整理好的专用设备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这份资料只需您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领取:宝藏资料:专用设备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简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挖掘机械、汽车起重机械的制造和销售的公司,属工程机械行业。公司是国内混凝土机械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摊铺机、挖掘机、平地机等。在过去的12年里,三一重工一直是中国工程机械用户品牌关注第一名的获得者。
通过简介,我们不难发现,三一重工是非常有实力的,三一重工究竟值不值得投资呢?我们一起通过它的亮点来分析一下。
亮点一:核心产品竞争力持续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受下游基建、地产投资需求拉动,叠加环保政策升级、设备更新需求增长、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的推动,工悄哪升程机械行业延续高景气度,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全线产品持续增长,国内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再次刷新历史最好经营业绩。
亮点二: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成果显著,公司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会继续大力推进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踊跃进行"灯塔工厂"建设,视觉识别、工艺仿真、重载机器人等前沿工业技术和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内的各大产业园中,极大地提升了人机协同效率与生产效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制造成本,使公司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人均创收获得提升,目前属于全世界工程机械行启老业里的领先水平。
亮点三: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在海外市场渠道、服务能力、 代理商体系、服务配件体系这几个方面,公司加大建设力度,海外销售情况高于现在所有的行业整体水平,东南亚大区、三一美国、三一欧洲、非洲各区域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北美、欧洲、印度等主要市场的挖掘机份额均大幅提升。随着海外市场的需求度已经渐渐的复苏,且由于公司对海外业务有着缓枣深度布局的优势,出口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指日可待。
由于篇幅是有限的,若是想知道更多关于三一重工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在这篇研报中就已经表明了,点开就可以看到:【深度研报】三一重工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由于基建需求、国家环境治理的政策、人工成本的上升、设备更新的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增长,景气程度远超预期。另外,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下游施工需求连续旺盛,专用设备出口量持续增长。面对这种环境,作为行业标杆的三一重工,公司的产品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业绩营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总的来说,三一重工实力雄厚,从长远来看,是一只不错的股票。但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三一重工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了解一下三一重工现在的行情买入或卖出是否可以:【免费】测一测三一重工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0-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A股是什么,A股的发展历程
A股是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岩培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1984年11月18日,我国发行了A股历史上的第一支股票。1990年上轮枣渗海证券交易所刚营业时,A股只有8只股票,俗称老八股。而截至2016年5月底,沪深两市A股市场已经有2852只股票,流通市值高达33.96万腊脊亿元。而从2013年4月1日起,港、澳、台等居民也可开立A股账户。
最牛“网红”袁隆平飙英文上热搜,他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近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一次登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看豪车,也不是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而是 飚英文 。
这段飚英文的视频来自6月27日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89岁的袁老以英文致辞,他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正如你们所了解,中国杂交水稻1700万公顷,产量为每公顷18吨,年目标产量为每公顷18吨。但,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培育杂交水稻,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流畅的英文表达,惊呆了网友,没想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做到不看稿,吐字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
这并非是袁老第一次飙英文。2017年在 “雁栖湖论坛” 中,袁老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演讲全程,口齿清晰,发音干脆,几乎未出现停顿或差错。现场观众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87岁的老人致敬。
当时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网友们被老人精湛的英语水准折服,纷纷留言: 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项隐藏技能埋铅,用英文介绍杂交水稻,不止是英语要好,还要懂很多专业术语。
其实,不论老爷子有多少隐藏技能,他最牛的事情还是种田,他称自己 “就是个在芦芹田里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 觉得 “只有下田最快乐”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危机,其实是粮食危机。
这个危机后面,有着成千上万随时可能被饿死的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声疾呼, 全球51个国家、约1.24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粮食危机最严重的地区有约320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更可怕的是,情况一直在恶化。
很多朋友对饥饿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但近六十年前,饥饿曾席卷中国,让无数人恐慌。
那几年,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饥荒,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数以千万。
不到30岁的袁隆平,被 “饿殍遍野” 的场景震撼,从此发愤研究水稻,一生致力解决粮食问题。
几十年如一日,他和团队攻坚克难,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水稻奇迹” ,在技术上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 。
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美国学者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 20 多年。
田地里能种水稻,不稀奇,但沙漠里种水稻,你信吗?
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就把水稻成功种到了迪拜沙漠。
在迪拜沙漠里种水稻,有多难呢?
水稻幼苗发芽适合温度28~32℃,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通气透水,耐旱耐涝。
而迪拜沙漠怎么看也跟水稻无缘,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哪一个都是水稻生长的致命杀手。
这里的夏季,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放在地上不到3分钟就熟了。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植水稻,几乎是神仙才能完成的任务。
富得流油的迪拜偏不信邪,一心要在沙漠里创造奇迹。他们砸重金尝试了好多年,请过其他国家的专家来种水稻,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当他们听说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在中国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获得成功时,找上门来。
接到邀请的袁隆平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二话不说奔向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坚持田间调查,身上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淌,全身冒“油”,双脚被厚实的胶鞋焐出了疮,裤子坏了好几条,项目调查本就像被水浸泡过一样。
他们克服沙尘暴、干热风、缺水等自然灾陪液毕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 四维改良法” 对种植环境进行改造。
经过千辛万苦,2018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经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测评,其中一个品种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还有两个亩产量超过400公斤。
世界首次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中国科学家,做到了。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
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酋长喜出望外,将这些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纪念品,亲自命名为 “AL MARMOOM” 品牌,作为未来的 “国礼” 赠送尊贵的客人。
中国的水稻,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现在国内外,很多人都熟悉袁隆平,知道他是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但他1960年立志研究水稻的时候,可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湘西偏远山区农校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
当时, “水稻无杂交优势可以利用” 是国际上的权威理论,全世界的农业专家全都深信不疑。
而年轻教师袁隆平,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研究杂交水稻。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大白天做梦,异想天开。
在几乎没人支持、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袁隆平毅然决然,把天大的担子,扛在了自己肩头。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登天还难。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得在自然界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而稻穗开花一般在盛夏,中午盛开,花蕊非常小,需要趴在稻丛里用放大镜寻找,还不能戴草帽,因为草帽会遮挡视线。时间稍长,人就会中暑晕倒。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冒着酷暑,忍受稻叶扎身和昆虫叮咬,踏遍了附近所有稻田,用了4年时间,查看14000多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了杂交水稻培育试验。
由于天天下田,袁隆平晒得像个非洲黑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刚果布” 。
1964年,袁隆平在农校附近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70年,他的学生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一棵野生稻雄花不育株—— “野败” 。
在此基础上,他们几经曲折,呕心沥血,经历上千次的失败,选育出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 南优2号,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
其间,寒来暑往,困难挫折不计其数,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
这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公认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但成功并没有打破有些人的有色眼镜,他们依然怀疑中国人能不能吃饱饭。
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1995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左右,需要粮食6.51亿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
记者曾就此采访袁隆平,他淡定回答: “他最大的弱点,是对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 ”
这个回答,何等霸气。而霸气的背后,是袁隆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科研实力。
中国1996年启动 “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 “十五” 期间,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中国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对于那些怀疑的言论,这个脸打得非常痛快。痛快的背后,是袁隆平和无数人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当记者问到袁隆平粮食安全问题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
是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老百姓饭碗里盛的不是“中国粮”,将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在世界范围推广后,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
有人这样评价袁隆平, “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当代神农,名符其实!
1998年,微软的视窗系统几乎霸占了全世界个人电脑桌面,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始有计划退出日常经营。
有人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 ”
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那年6月,湖南某资产评估事务所宣布,经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募集资金7亿元。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占有250万股,拥有的股票价值约1亿元,袁隆平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
面对巨额财富,袁隆平显得非常淡定,他说: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我把这事看得很淡。 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
其实,这时候的袁隆平,按说可以享清福了,但他眼里盯着的,始终是自己的实验田。袁隆平不愿意为钱所累,只是想着给老百姓的碗里多加点粮食。
2001年,他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并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不感兴趣。”笑言自己是 “过路财神” 。
有人问他: “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
他说:“ 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 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在生活上,他粗茶淡饭,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 下雨不打雨伞,出太阳不带草帽,并说自己“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
共事多年的同事张桥说,“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
有一次,他和夫人逛商场,看到打折低至10块钱一件的衬衫,如获至宝,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于是一口气买了10多件。
作为亿万富翁,袁隆平买东西为何青睐“便宜货”?老伴一语道破天机: “他的钱都捐了。 ”
他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先后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植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慕名学习,工作之余,惊讶的发现,袁隆平虽然身家亿万,每个月却只拿六千元的工资,多家机构表示高薪聘他出国工作。
美国一个大石油财团的董事长当面对袁隆平说,凭他的专利和巨大的国际种子市场,他完全可能成为“洛克菲勒第二”,成为亿万富翁。
对于这些,袁隆平总是一口回绝: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
这样的胸襟气度,只用“敬佩”二字不足以形容。
画家廖开明曾经画过一幅油画,名为《袁隆平的丰收曲》。
画面中,袁隆平站在超级水稻丰收田前,拉响了小提琴,喜悦的神情透着凝重。显然是在为稻谷造福人类而高兴。
丰收田的左边,却有个阴郁的画面,取材于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版画《饥童》,画面中贫困儿童的饥饿状态,让人唏嘘。
这幅画,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袁隆平一生的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禾下乘凉的梦想,年近9旬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奔忙于田间地头,将并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放在他的水稻培育和研究上,躬耕不辍。
他说 “我至少还能干10年! ”
他还在用英文说: “我还要继续追梦! ”
这样的梦,由小心愿而成大事业,由平凡而就伟大,让人心生敬意、泪流满面。
知乎上曾有人问: “如何评价袁隆平? ”
底下的几个高赞回答是:
“我一向不随便评价比我活得牛逼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伟大。”
“评价不敢。四个字: 国士无双 。”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忍受了多少煎熬、苦难,不管遭受了多少非议、质疑,袁老从未放弃自己的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也许他并不像明星一样,生活在聚光灯下,过得光彩耀目。
但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活出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超级英雄!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极简主义生活。
中国第一只股票是怎么产生的?
1986年11月14日,当邓小平将“飞乐音响”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约翰·凡尔霖后.这俗称“小飞乐”的股票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它让世界为之轰动。这“中国第一股”是怎样勇敢地横空出世的?�
“中国第一股”诞生�
“中国第一股”的发行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秦其斌。秦其斌1940年出生,复旦大学电子专业毕业.1984年任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厂长,这时的秦其斌年富力强、雄心勃勃,有知识懂技术又有管理经验。他不甘于仅仅为仪表系统的产品做配套,开始带领电声总厂开拓经营。当时,“音乐茶座”十分红火,他就大胆设
想,提出本厂生产的扬声器除了给电视机做配套,还可以做成音响。于是.就有了电声总厂下设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即“小飞乐”)的创新,有了以后“小飞乐”发行股票的故事。�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但资金从哪里来?�在这之前,秦其斌曾经参加过上海市长宁区工商联的一次集颂带会,也结识了一些老工商业主,他们集资人股办企业的事启发了秦其斌。情急之下,秦其斌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即:一方面企业拿出一元钱,另一方面再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一元钱,这样,既解决资金问题,又能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有人说,搞股份制,这不是要
培养一批“食利阶层”吗?这不是蕴含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吗?�好在对于政治并不十分敏感的秦其斌也没有多想,他只是觉得党委已经通过了,厂里已经作了动员,这事就必须做。�
当“小飞乐”开始公开向社会发股票的时候,媒体报道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厂里电话响个不停,上门来访的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上海外贸学院的教授就给秦其斌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称赞说:“你是英雄,走了一条非常伟大的道路,勇气了不得!”�然而,相比之下,厂里职工对出资认购股份却有种种顾虑和质疑,、这迫使秦其斌更倾向于向社会公开发行。“小飞乐”最终把目野哗芦光和希望投向了社会公众:50元一股,发行1万股。发行股票的那天.许多人早早来排队购买股票,人头攒动,真是盛况空前。�就这样,“小飞乐”实现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分红是私分国有财产?�“小飞乐”召开成立大会之前,必须走一道必不可少的关键程序——去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孰料,却又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工商局工作人员用疑惑的口气问道:“你们是什么所有制的?”�秦其斌回答说:“我们是股份制的。”�工商局工作人员说:“股份制?所有制中没有股份制!”�当时工商部门登记的表格上只有三
种选择:国营、集体和私营。�秦其斌想,我们肯定不是国营的,也不是私营的,那就登记“集体”的吧。最后,他拿起笔来选择了“集体”这一隶属关系,解决了这一尴尬难题。但他没曾想,“集体”这一性质为后来第一次的分红带来了困扰和代价。�
经过了种种风波之后,1984年11月18目,“小飞乐”成立大会在锦江俱乐部隆重举行。�秦其斌虽然荣任“小飞乐”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却是“零股东”。在当时的环境下,有的领导还特意嘱咐他:“你是党
员干部,你不能买股票,家属也不能买!”后来经过讨论,上级部门最终批准秦其斌购买一股股票。�
1986年初,“小飞芦桥乐”进行第一次分红。刚刚完成了操作,税务局稽查大队就查账审核。税务局稽查大队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这是私分国有财产!”秦其斌握理力争:“我们不是国营的。”“集体的也是国家的!”稽查大队认为公积金公益金是不能私分到个人的。于是,秦其斌只好写检讨罚款。�但无论如何,秦其斌还是让“小飞乐”按照股份制的形态运作起来了,其历史性的价值不言而喻。�
邓小平赠送外宾“小飞乐”�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率领的美国证券代表团。其时,凡尔霖还给邓小平带来了两件特殊的礼物——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证券样本和一枚可以自由通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徽章。�
股票,市场经济的象征,这在中国是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专利长期弃之不用的。因而,邓小平能否接受这两件礼物.凡尔霖心中忐忑不安。�然而,凡尔霖过虑了。邓小平不仅高兴地收下了他的礼品,而且还将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股票回赠给凡尔霖。这张“小飞乐”股票成为第一张被外国人拥有的股票.凡尔霖先生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第一位外国
股东。�这一举动在当时及至后来都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美谈。
关于非洲第一支股票,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