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网量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汇率 > 正文

汇率

一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有利于出口

访客2024-02-18汇率8

一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有利于出口

中这个要分两方面讲,下面以我国人民币与国际通用货币美金为例开讲。

一、对外,人民币贬值对应的就是汇率值变高。固定金额的人民币换算美金,人民币越贬值,对美金的汇率就越高,换算为的美金金额就越小。对于境外采购者来讲。是一种变相的降价,会刺激到购买者的购买力度。那么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有利于出口。

二,对内,我们在给国外客户报价的时候已经选定了一个固定的美金汇率给国外客户报了美金价格。但是国外客户付款一直到我们收到外币并结汇,是有一个时间间隔的,在此期间,人民币贬值,同样的美金,我们可以兑换到更多的人民币,但是我们国内的货币是不存在价值变动的(特别特殊情况除外)也就是说,我们的成本一直是以人民币来计算的,是固定的。我们的收入金额增大了,但是付出金额不变,很明显我们的利润增高了,那么在我们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中,外贸相关行业的人就会抓住机会,尽快促单,成单,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有利于出口。

个人见解,旨在学习,见笑见笑。

汇率贬值,相当于卖给进口国的东西变便宜了,当然就有利于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了。同样,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到韩国泰国等旅游国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就相当于韩国泰国卖给中国的旅游产品便宜了。

我们就拿人民币贬值为例,如果人民币一直贬值下去,其原材料采购成本会一直下降,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报价可以不断下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所以,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出口。

还不明白的话,我举个例子,比如中国产一条裤子,出厂价48元人民币。如果美元比人民币1:6,一条就是8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到美元比人民币1:8,一条只要6美元。越便宜,当然卖得越多了。

不过,反过来就是进口受损,以前60美元能买到一个CPU,升值后要80美元。

所以有时人民币贬值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需要采购外国技术和原料的产业再出口的国家,也不一定合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都有注意到,民国时期的银元是非常受欢迎的。小编第一次看到银元的时候,还以为它和我们今天的硬币差不多,但是在看到那些人面对银元时的反应,才明白过来那个时候的银元要今天的硬币值钱的多。那么,当时的银元如果放在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多少钱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大洋的由来。比较留心的小伙伴,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可以注意到,那时候的银元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说大洋和现洋,这两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先来说一下大洋。大洋其实不是我国铸造的银币,而是从欧洲等地流传到我国的。那个时候我国正在积极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所以都决觉得欧洲的银币是一个稀罕物,价值也比较高;而现洋是后来我国在受到欧洲银币的启发之后,自己制作出来的银币。

在民国时期的银币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就属于袁大头了,也就是上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的银币,它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统一发行的银币。因为这套银币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后来即使袁世凯已经死了,它依然在继续流行。

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一枚袁大头可以买到八斤猪肉,三十斤的大米以及十尺棉布,这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差不多就将近200块钱了。再来看当月平均的工资水平,中学的教师每个月月薪在七八十元上下,校长的月薪在一百到一百六十元之间不等。可见在那个时候,一枚袁大头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除了在当时有不小的购买力之外,那民国时期的银元到底有没有收藏的价值呢?还是以袁大头来举例,袁大头在当时发行的数量非常多,估计不少朋友在自己家里都见过,所以它目前的收藏价值还不是很高,如果要卖的话,也只能按照银价折算。但是也有例外,不同版本的发行量也不同,有一些版本的发行量极少,所以价钱非常高,有些袁大头现在已经可以卖到上百万了。

这些银元虽然现在已经不流通了,但是它们到底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可以在它们身上捕捉到一丝历史的痕迹。所以说,比起它们到底值多少钱,它们自身的文化以及历史意义还是更为深远的。

古代人们使用的钱,多是金银、铜钱或者银票,而近代的民国时期,最出名的就是“大洋”,也就是银元,而不同时期的银元,其真正的购买力都是不同的。

除了根据时间不同有所差异,当时的大洋价值,还会根据其具体成色有所不同,因为那时候的大洋可不止一种,很多军阀都会发行自己的银元,这要具体区分。

北洋时期,按照当时的记载,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够购买至少22公斤的中等大米,如果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进行折算,一块大洋至少就是一百五十元的样子。

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还是非常高的,20年代初北京大学刚入职的教授,每个月吃学校最好的套餐,月花销也不超过九个大洋,六七个人吃涮羊肉吃到撑,也才一个大洋。

民国时期,一位大学的正教授,每个月的月薪是三百到四百大洋之间,普通教授的月薪则在两百到三百大洋之间,1918年茅盾第一本畅销书给他带来的稿费就有四百块大洋。

那时候的学者等知识分子,是绝对的高收入群体,相较于他们丰厚的收入,当时的物价实在是低廉得很,所以有文化的人,那时候通常都过得相当不错。

1918年,如果要在北京的东城区租一套房子,最好地段的整套大户型的四合院,每个月也只有二三十块大洋,当时一个正教授花不到两年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一套高配四合院。

只不过民国时期大学老师教授们工资很高的同时,中小学老师的收入普遍都在每个月十多块大洋的样子,而其他群体的收入,远远不如作为高收入群体的教师群体。

民国时期,一个大洋等于十角,又等于一百分,等于一千厘,而所谓的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而已,通常来说,都是一千文钱,兑换一个大洋。

虽说民国的“大师”们、军阀们,根本看不上一块大洋,而那时绝大多数的百姓们,一块大洋是可以救命的钱,上海的黄包车夫一整天的辛苦,往往也就能赚个一角大洋。

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来说,其实并不好说民国时期一个大洋到底相当于如今多少钱,单纯用大米之类的物品价格折算,似乎一块大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

然而,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又相当强,许多贫苦家庭每个月的花销,也就一两个大洋上下的水平,这又说明,当时一块大洋的值钱程度要比我们想象中高得多。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民国时期的人们拿到大洋之后都会吹一下,听听声音,而这其实是当时一种鉴别大洋真假与成色的方法,含银量高的大洋,吹起来才会有声音。

那时候的大洋分成许多种,早期的银元是西班牙银元,清朝时期就有了本土银元,而民国时期有所谓的“国币”,各路军阀也纷纷发行了自己地盘之内的银元。

在民国初期,一个大洋能购买二十多公斤大米或者三十多斤的面粉,可随着时间推移,所有物品价格都在上升,大洋的购买力也不断在下降。

三十年代时的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5斤左右的大米,或者四五斤的猪肉,或者六尺长的棉布,这个时期,一块大洋的价值已经跌落到折合如今三十多块钱的样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