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人民币,购买基金,10年后可以累积到1000万吗
100万人民币,购买基金,10年后可以累积到1000万吗
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基本上就像“股神徐翔”一样在监狱里面服刑,除了内幕交易和操纵股市,怎么可能投资回报达到这么高呢。
我们看看股神巴菲特,它的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也仅仅只有22%,也就是大约4年会本金翻一番,8年后再会翻一翻,那么10年后基本上也就仅仅能达到5倍的效果。如果是100万资金,5年后总共收获本金和收益收益总计500万。
而投身于证券市场,已经是所有投资中比较高风险的投资了。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收益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最终连股神巴菲特也仅仅能取得这么多的收益而已。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收益能比他更高呢?
我们一般的可供投资人购买的基金,很少有比直接投资于股票风险更高的理财产品了。因为再高风险的大多都是期货类产品、期权类产品和外汇衍生类产品。而这些产品虽然投资方向正确,收益率会非常高,但是如果加上长时间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全部方向做对。10年中间肯定会有出现亏损。所以也不可能出现10倍的收益。
而最高风险的产品一般很少会做成基金方式,供理财人选择,所以整体的投资价值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是要将自己投资期限放在5年、10年甚至更长,但是他的期望回报率不可能是这么高,因为一家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平稳的,只有出现在一两年时间出现高速增长,也就出现了股票价值的大幅提升。所以长期主义是不漏过企业上升的时间,但是也绝不去类似博彩一样,只在企业上升的时间介入。
投资是一个时间游戏,还是一个逻辑游戏,从而变成一场心理学游戏。但如果是带着极高的回报期望,那就变成了一场博彩游戏。
觉得好,请给予点赞、评论和关注。
购买基金,这说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你去买股票,那么十年下来肯定是连本钱亏的都没有。
下面是复利计算器,我大概给你算了一下,要想一百万本金,十年后本金和利息一千万,那么年利率就是26%,
好了,下面咱们就看看哪些基金经理,能在十年做到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6%呢,在看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只有一个基金经理符合,那就是付鹏博管理得睿远基金。所以说太少太少。你可知道巴菲特他老人家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多,由此可以想想下世界上的顶尖投资人,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谢谢,意见仅供参考!一样对你有帮助。
首先,说下我的观点:几乎不可能。
理由:1、结合过往中国最好的基金经理的业绩也做不到10年10倍。当然过往业绩不能代表以后,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2、基金反应的是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未来中国经济会持续上涨,但是增速会适当放缓,所以使基金有10年10倍的收益。
建议:基金投资切记有一夜暴富的心态,做时间的朋友。
想多了!
10年10倍的收益率是极难实现的。
100万人民币,通过购买基金,10年后是很难累积到1000万的,如果说有一些实现概率的话,可能实现的概率连千分之一可能都没有。
100万,想10年实现10倍收益率,也就是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要达到25.9%,这样的复合增长率之下,才能够实现10年10倍的梦想。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股神巴菲特几十年投资股市下来平均收益率只有23%,如果想超越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可能是很难做到的,从道理上来说,可能实现的概率小于千分之一。
作为普通人,在投资上面,可能在收益率上面还是要求低一些,这样可能更加的稳妥,而且风险可能也比较低。从业绩上来说,实际上每年能够收益10%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投资业绩了,而只要每年实现10%的收益,那么10年下来,也能够实现翻翻的收益,如果能够几十年都获得这样的收益率,那也是相当客观了。而且10%这样的收益可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收益了,也能够跑赢通货膨胀,实现保值增值的想法了。
而现在想实现10%左右的收益,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只要是投资一些高分红绩优成长股,然后长期持有,基本上就能够实现10%左右的收益率,就能够跑赢通货膨胀,实现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10年十倍是极难实现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每年实现10%左右的收益可能就相当不错了。
我认为这是有可能实现的,100万用10年时间变成1000万,只要年化26%就能做到。
有4位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基金公司,年化收益率均在26%左右,如果他们几位未来几年,都能继续保持目前的年化收益率,一直跟随他们的基民朋友,10年10倍并非遥不可及。
任何事只有我们敢去想,它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10年10倍绝非我们想像的这么简单。
最重要的是持有过程中,会不会因为有一年两年不赚钱,而中途下车。
他们的年化在26%左右,但也不是每年都能赚26%,2018年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负收益,但是最近两年很多都做到了翻倍,所以持有过程中耐心和决心都非常重要,也只有闲钱才能一放多年一动不动。
在这里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收益。
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是什么
利率与汇率的原理是基于利率平价理论。资本是逐利的,利差会带来跨境资本流动,而资本的利差套利活动会改变货币供需,而货币的供需则会改变汇率。
比如:
两个国家货币分别是A和B,兑换比例是1:2。再假设A货币所在国利率为2%,B货币所在国利率为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前提下,资本会怎么流动呢?
借入A货币100单位,兑换成200单位的B货币,然后存在B国,1年后获得208单位的B,然后再兑换回A货币,获得104单位的A,归还102单位后,净赚2单位的A。
可以看出,如果两国存在利差,则B货币的需求会远大于A货币,如果市场是完全高效,则会促进A、B国的汇率发生改变,A、B的汇率将最终趋向于102单位的A=208单位的B,,刚好消除无风险套利。
所以说理论上,凡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利率和汇率,都存在套利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套利机会不可能是无风险套利。
说到套利,就不得不提到利差。中美利差与中美汇率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但很多人会将人民币升贬值归结于利差原因,我认为这是比较片面的。
按照利率平价理论,中美利差扩大,资本向中国净流入,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压力;中美利差缩小,套利空间减少,资本向更发达经济体流动,人民币对美元有贬值压力。可事实并非如此,数据说话:
结论:近三年以来的中美利差和中美汇率的关系基本与利率平价理论无关。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根据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汇率稳定(固定汇率制)、货币政策独立(利率变化)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中只能选择两者。而资本自由流动其实更像是一个结果,因此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在货币政策独立和固定汇率制之间进行两难选择。
对于小经济体而言,比如香港,港币跟着美元走,基本放弃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像大陆这么庞大的经济体是不可能拱手将货币主权让出,但这里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的同时,又要考虑国际地位,允许汇率市场化的双向波动,保持国际资本的进出。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似乎被淡化了许多,但这并不是说该理论已经不适用,但至少在中美之间已经不适用。而真正影响汇率的不是别的,正是国家之间的基本面差异。
每个经济体的运行趋势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货币政策的分歧是必然的,比如说已经崛起的欧元,欧美之间的货币政策早已出现分歧。所以说将中美利差与中美汇率相提并论还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国货币政策根本没有必要一定与美国的节奏一样,尤其是在两国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时,如果刻意保持利差与汇率的关系,那么就很有可能走出与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不同的走势。
汇率与利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影响,但也同时受其他条件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概念。首先说汇率,像美元,它是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广泛使用的货币,号称美金,因此它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既受美国本国基本利率影响,也受美元供求关系影响。本币利率高,本币对其他货币汇率会上生。本币供应量大,或宽松 ,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会降低本。只有美国人可以傲娇的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而那些本币国际化程度越低,其本国货币的汇率就越不受本国利率影响,如俄国卢布等,对于非国际广泛使用的货币,汇率高低将取决于该国经济基本面,GDP的增幅,贸易水平,外汇储备,以及国内政局是否稳定等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或政治形式差时,本币的利率越高,本币对其他主流货币的汇率就越低,此时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汇率简单说是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平价购买力对比,通俗说一国国家经济发展了,出口项目基本是顺差,导致国民财富水平增长,将会导致该国货币升值。
而利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成本,代表了市场流通领域的货币多少,利率决定了货币市场流动性,反过来说,在自由经济背景下,如果流通货币多了,也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如果货币流通数量减少,则利率水平就会上升。
汇率与利率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机制上。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背景下,比如说在经常账户下,利率上涨,将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涨,出口减少甚至逆差,导致本国汇率贬值下跌,而在资本账户条件下,利率上涨,套利资金就会进入该国,导致本币升值。
在一个利率管制国家,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但名义汇率不变,将会带来通胀,隐含汇率下降,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向外币资产转移。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也基本类似,但是传导机制更为简单明了,如图:
简而言之,利率和国内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与预期通胀和通缩直接相关,扩展到国际视野,就会决定汇率水平的变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