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一支铅笔8( )”。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朋友填上“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小朋友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4月15日人民日报)
针对这一问题讨论,《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是:
其评议角度还重在“考题答案”上。
也有网友以此发文,标题为:
其文章深度显然已上升到“教师不合格”和“时代思维”层面。
“三味”的意思是:对待教育问题,我们不适合简单评判其“非对即错”,更不可以误入两个极端。真正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从具体情况看具体问题。
在“三味”看来,该老师将“一支铅笔(8)角”视为“标准答案”也没错,而网友视该老师的评判为“不合格”或缺乏“时代思维”也存在极端思想。
换句话说:在无视具体情况下所主张的“开放性答案”,本身就已跌入“标准答案”的陷阱。
下面,“三味”结合实际,谈两点看法:
一、开放性答案也应尊重知识的学科性和常识性。
比如,数学科知识不同于文科类知识,通常以其严谨性为主要特点,最终答案,大多具有唯一性,即标准性。
同时,所有知识既源于生活又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其答案是开放性还是标性性,都应尊重生活实际。例如:
一支铅笔8分,已不符合实际,同样,一支铅笔8元,对于一个小二学生而言,也不常见。如果说一支铅笔长8厘米,符合实际,而说8米,显然不切实际。这样的“开放性”又怎叫教育的时代思维呢?
二、长期以来的“标准答案”确实扼杀了孩子不少的创造性。
“三味”教了几十年的初中政治,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作为政治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极具开放性。但不少老师在评判学生答卷时,往往将“参考答案”当作“标准答案”。不客气地说,一次中考,仅政治一科,一个考生就有可能被个别阅卷老师因“标准答案”而压低5至10分。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超姐观点】我觉得这道题出的不严谨,首先可以肯定老师是没有错的。“一支铅笔✏️”出题人应该注明是什么铅笔,因为铅笔的种类繁多价格也不相同,确实有很贵的铅笔,还有超过8元的。
孩子填错计价单位应该有两种可能:
1.孩子确实买过这个价位的铅笔,也许孩子的家庭环境好一直用的都是贵的铅笔,所以他的计价单位填错是情有可原的。
2.孩子缺乏生活常识的实践的锻炼,这类题一般是刚入学一年级的题,孩子生活用品都是家长帮忙买,孩子对钱和计价单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记得我儿子上一年级时,数学题问一个西瓜重10(克、千克、公斤)选择题,我家儿子直接填“克”,西瓜虽然他爱吃但买时没教过他认识计量单位。于是没事我就带他到超市看商品的价签,买东西时刻意让他跟着听东西是怎么卖的,孩子学的都快,跟几次就明白了,知道什么东西用什么计量单位。
孩子就是白纸一张,全靠家长涂鸦,平时家长注意提高对孩子的代培,加强孩子对生活实践的学习,这类生活常识的题就不会错。一年级是孩子打基础的时候,家长多用心,随着孩子心智的发育这些常识类的题慢慢就迎刃而解。
@普罗旺斯超姐谢谢您的关注支持
谢邀。你的意思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填,那还叫学习吗?你犟跟谁过不去啊?像这样的学生要上学干什么,跟市场转转就大学毕业了。
上学就是让老师教会你统一认识统一计算,你犟你就按自己的方法做,还质疑老师没有生活真奇葩了。
这种质疑的人到处都有,所以成就了很多聪明人。有人犟着蛮干着,就有人出来开公司办工厂。让犟的人跟活儿较真去,不叫真的就从中获利了。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觉得对这个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出题者的意图出发
很明显,出题者出这道题,考察的是人们熟知的普通铅笔,他规定的答案应该是角,虽然题中没有特指是什么铅笔,但就大多数人的常识,铅笔没有8元那么贵。
2从考察的对象来分析
考察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不是特殊领域需要,他们平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铅笔应该是几角钱,8元乃至十几元的铅笔虽然也有,但是出现在小学生,甚至是普通的大人生活中的概率低,若不是专门调查,真不知道有这么贵的铅笔。
3,从人们的思维惯性来说
我相信,一提到铅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们课堂写字的,木制笔杆,里面一根铅笔芯,普普通通的铅笔,谁家会用8元一支的铅笔,而且,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是看不住自己家的,可能新铅笔使用半天,一节课就丢了,家长还得买新的,除非他们家是土豪。
4.误导孩子的思维倾向
如果这道题,你去找老师,让老师判对,二年级有很多这种题目,如一棵树高15( ),括号里填什么呢?树的前面也没有说大树还是小树,可能你孩子就会填分米,或者厘米,因为他会说,小树有15分米高的,刚刚出土的树苗15厘米也是有可能的,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偏离多数人的思维轨迹,而且还认为自己是对的。
所以不要纠结,家长老师教学,也是用大多数人的正常思维方式,判断对还是错的。家长也
不要引导孩子偏离正常的思维轨道
对于这个现象,我个人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说。
第一个是从试题角度说起。首先,我看到的试题表述是有纰漏的。一直铅笔范围很广,可以涉及多个层面的铅笔。就以一支绘画铅笔而言,就从几角到几十元不等。更何况还有其他专业用笔。故此,可以在铅笔这个名词之前,加个定语,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就可以成为8角钱:比如一只什么类型的铅笔。其次,在学生答题角度也有不足。我以为一个小学生,即便是家长给买过几十元一直的铅笔,但我想也毕竟是个例,不会是他使用的铅笔都在几十元。所以,在答题时应该考虑普遍性。(当然,这同样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加以强调。)
第二,抛开试题的标准答案,学生这样的回答可以理解。就如问题当中说到的,孩子买过十几元的铅笔,那就意味着这个现象的存在。既然存在,那孩子的答案就不能视其为错。否则会阻碍孩子对事物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这样,肯定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由此,我个人以为:既然有标准答案,肯定就有按照标准答案答题的。那么,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人为的改正标准答案的范围?同时在讲解卷面时,对这样的非标准答案单独讲解?这样,既可以肯定标准答案,又认可了非标准答案。无形中激励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多样性,诠释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度。
最后,既然是考试还是希望出题单位可以对试题加以完善,更委妥当。
个人观点,不足尚存。如可以给予帮助,关注我,可以解决您一些教育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